推荐 品牌 财经 消费 亲子 科技 滚动

华熙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董秘李亦争: 中国资产重估有必然逻辑也将具备中国特色

东方财富网 2025-04-25 07:54:51
A+ A-

华熙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董秘李亦争: 中国资产重估有必然逻辑也将具备中国特色

证券时报记者杨霞

近日在证券时报第16届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专家研讨会上,华熙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董秘李亦争分享了关于如何吸引中长期资本入市的观点。李亦争表示,中国股市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在流通市值口径下,个人投资者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占比约为30%,这一结构导致市场具有高波动性特征。

李亦争强调,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很难一蹴而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需从资金端、制度端、市场端三个方面入手,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循序渐进。

市场规模方面,中国A股有很大的扩容空间,中国GDP规模约为美国的65%,中国A股市值约为美国股市的20%—25%,远低于GDP占比。理论上,A股市值规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美股的M7(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和英伟达)平均市盈率为30倍左右;国内头部科技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市盈率约在20倍左右,有明显的估值优势。资金端方面,中国有大约130万亿元银行存款,此外还有国企、保险、社保、养老等方面资金,资金来源是不缺的,缺的是稳定的、好的投资渠道。

从制度端来讲,中长期资金入市仍面临诸多挑战,A股的高波动性是中长期资金面临的一大难题。李亦争表示,在与很多基金公司交流时发现,基金经理们对高波动性非常头疼,例如量化交易存在明显的助涨助跌效果,这种影响在中小市值公司层面尤为明显。李亦争认为,从如何平抑波动的制度建设角度出发,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以降低整体市场波动。例如国家“平准基金”能够平抑波动,增强市值的稳定性。

从市场端和标的端来讲,上市公司质量要好,中长期资金才能拿得住,才能成为市场的中长期资金。因此,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是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基本条件。李亦争认为,中国有非常多优秀的企业,上市公司都想把公司做好。李亦争亦呼吁,在管住“坏孩子”(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的同时,也要给予优秀上市公司更多的呵护、关爱与支持。

谈到中国资产重估议题时,李亦争认为,中国资产重估非常有必要,而且应当提升为国家战略。第一,只有中国资产的重估或者估值优势体现后,A股才能更健康,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公司上市,以及更多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形成正循环;第二,如果中国资产重估或中国叙事能够讲下去,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才能更加彰显,才能吸引更多的全球资金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提升A股国际化水平和开放程度,让A股从折价走向溢价。

同时,李亦争谈到关于德意志银行的一篇研究报告《China Eats the World》,说明中国在诸多科技领域已逐渐获得领先地位。深度求索(DeepSeek)在AI大模型方面的突破,强化了中国科技界的信心,说明在顶级前沿科技领域美国人可以做到的,中国人也可以做到,所以一定会带来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同时,中国资产重估会体现出中国特色,例如,中国更看重“实体”而非“虚拟”,商业模式方面,“硬件”更成熟,而非“软件”。所以,(AI+科技制造)具身智能的热潮可能会比纯AI大很多。

综合而言,李亦争认为:一是中国资产有必须重估的底层逻辑:估值比美股低,有估值优势;二是中国在“科技+制造”的许多领域已逐渐强大,要有信心,从中国折价走向中国溢价;三是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中国资产重估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审美逻辑,例如工程化创新+低成本大规模复制,“AI+科技制造”等,与美国的“从0到1”创新、虚拟经济、数字科技等形成对标。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