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可能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一道坎。上班太老,退休太早。明明正值当打之年,却无限逼近“职场终点”。
近日,“35岁歧视”引起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建议纠正“35岁就业门槛”歧视。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也说,35岁正是干事的年纪,35岁求职门槛毫无道理。
人民日报刊文谈破除“三十五岁门槛”,建立更公平就业市场。
但从短期来看,35岁依然注定被就业市场“歧视”,很难期待有大的改变。
先说说,是谁制造了35岁“魔咒”?
中国互联网行业激流勇进的30年,贡献巨大。回顾一下这些年的新闻:阿里频繁掀起年轻化风暴,年轻高管批量“上位”;华为“狼性文化”,即便是损失十亿,也要解雇7000个老员工;腾讯被指劝退“高龄”员工……
当下,任用年轻人已成大厂的主旋律。脉脉报告显示,头部互联网企业员工年龄中位数为:拼多多(29.6岁)、字节跳动(30.6岁)、网易(30.8岁),员工年轻化相当显著。
快速更新迭代的行业环境、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产品狂人的极客精神……企业说:“我们需要新鲜血液保持活力”。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