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英伟达应该有着更深的感悟。
英伟达2026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2月至4月27日)财报显示,期内通过H20芯片得到的销售收入为46亿美元,而随着禁令生效,英伟达有25亿美元的订单无法交付,所有的H20库存积压和原材料采购承诺共计产生了45亿美元的费用。
如果美国对华禁令长期推进,这些价值45亿美元的H20芯片英伟达只能放在仓库里吃灰,因为H20本就是为BIS(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两次对华政策调整后的特殊产物,其部分性能指标已严重缩水,比如其FP16稠密算力仅为H100芯片的15%左右,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市场不可能接盘。
对于黄仁勋和英伟达来说,这笔损失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AI市场留给英伟达回归的期限,其实很可能是以“天”来计算的。
自4月英伟达宣布断供H20后,即便是手握数万张卡的大厂,也不得不重新规划未来算力平台的问题,一部分厂商选择在海外搭建算力中心,另一部分则开始考虑将大模型向国产算力平台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政策性推动,包括昇腾、寒武纪公司等硬件公司,也在努力补全自身开发工具链、丰富算子库并推动主流框架适配,甚至是直接下场帮助大模型公司完成迁移、部署。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将是“单向”的。
即大模型厂商在完成向国产算力方案迁移后,无论后面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大可能再费力迁移回英伟达生态当中。
这也不难理解,每每谈及中国市场时,黄仁勋所表现出的“时不我待”的情绪。
当前,国内大模型厂商对于H20芯片的需求是否存在?就近期虎嗅与多家大模型、智算中心厂商的交流来看,可能没有那么迫切,但长期需求韧性依然显著,并未因短期供应波动而减弱。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