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时创始人万一(Roy)也向时代周报记者强调,“情感陪伴一定是长期的本质需求,和文化消费一样,AI陪伴会有长期成长的空间”。
与资本热情并行,产业端的布局也逐渐加快。
CES 2025上,TCL展示了概念产品“TCL Ai Me”,号称全球首款模块化人工智能伴侣机器人,具备视频识别、屏幕互动和机械动作功能;傅利叶科技在WAIC 2025推出医用康养机器人GR-3,在功能迭代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情绪交互与陪伴功能。
国际市场亦呈现类似趋势,马斯克旗下Grok在2025年基于Grok4大模型推出伴侣功能,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虚拟角色:模拟“AI女友”的Ani,以及口无遮拦的小熊猫“坏鲁迪”。两者均带有游戏化特征,并夹杂“工作场合不宜”的表达,目前仅向付费30美元/月的SuperGrok用户开放,作为订阅模式下的增值服务。
此外,知名苹果爆料人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透露,一款计划于2027年推出、可作为虚拟伴侣的桌面机器人,是苹果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布局之一。
“长期记忆”痛点未解
2024年,以字节跳动火山引擎、阿里云、百度云为代表的云厂商发动大模型价格战,降幅普遍达到90%以上,同时DeepSeek等开源模型以高性能、低成本降低创业门槛。
头豹研究院报告指出,中小厂商借此无需自研底层算法,即可快速接入AI能力,加速语音交互、情感识别等功能的规模化落地,也大幅压缩产品开发周期,从过去数月缩短至数周。
然而,市场的火热背后潜藏技术泡沫与商业风险。技术上,长期记忆仍是AI陪伴产品最核心的痛点。尽管短期对话能够顺畅自然,但缺乏跨时序的连续性与个性化,使得AI在多次互动中难以维持稳定的情感连贯性。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