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品牌 财经 消费 亲子 科技 滚动

1400 万打工人,被极端通勤榨干了

2023-01-05 10:57:51
A+ A-

而居住地以就业中心为轴,像摊大饼一般较为均匀地分布在10千米圈层内。

1400 万打工人,被极端通勤榨干了

相比于就业密度,石家庄市的居住密度分布要均匀得多

这种布局的突出表现就是空间功能单一。区内就业,区外居住,每天早晚高峰,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从外围涌入内环。可想而知,交通拥堵是必然的,并且中低收入者会被内环高昂房租劝退,只能选择通勤距离更远的外环。

相比之下,深圳的职住用地混合布局,呈现"团块型分布",让上班和居住的空间距离稍稍拉近了。

比如,有研究通过大数据识别出深圳至少五个就业中心,分别是高新园、车公庙、福田CBD、华强北以及罗湖"金三角"(人民南-东门-蔡屋围)片区。

多个就业中心的存在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余地,他们能够根据自己从事的领域在相应的就业中心附近居住。正因如此,深圳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尺度上实现了团块式分布的职住平衡。

为什么不同城市职住用地的布局会有这样大的差异?

城市的早期规划是一大原因。比如,上世纪90年代兴起建设开发区的热潮,很多城市的发展路径往往是"先产后城"。随着开发区大规模土地开发、产业推进,逐渐变成以生产为主导的就业中心。由于当时开发区居住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滞后,由此形成了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分离。

这样的布局往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去完善。

另一方面,公共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职住分离。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人们选择在哪里居住、生活并不仅仅只会考虑就业这一个因素,附近是否有他们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学校、商业中心等,同样是考虑的因素。

拖家带口的打工人就很有可能为了孩子上学而选择住在学校附近,然后自己长途跋涉去上班。

1400 万打工人,被极端通勤榨干了

长沙繁华的五一广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靠近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样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考虑因素/图虫创意

说白了,通勤的问题,也是居住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

很多时候,工作、租金、通勤,是摆在绝大数人面前的一个"不可能三角",势必要牺牲其中一个,保住另外2个。工作事关饭碗,租金由钱包决定。只有通勤,再难,似乎忍忍就过去了。说到底,通勤的阵痛,只不过是没钱带来的众多烦恼中的一个罢了。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