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则因收缩海外业务,减少10余位员工;
百川智能也减员约20人,主要调整了C端产品人员。
智谱和零一万物回复称,调整业务后,他们也在持续招人,总人数稳定。百川回复称“我们没有任何裁员”。
一些技术人才也从创业阵营转向巨头:如字节今年就招募了零一万物原预训练负责人黄文灏,和智谱AI的一名资深研究员……还有许多人未浮出水面,字节大模型团队里用花名的人越来越多。
曾经每个月都有的大模型融资消息,也有近半年不再出现。
一位投资人感叹:“一般来说,新技术出现时,创业公司的逻辑是用更少的资源、更小的团队,依靠更领先的技术洞察,使产品或服务先一步爆发,以对抗大公司的资源优势,让巨头陷入所谓‘创新者的窘境’。”
可惜,一个变量的存在——字节跳动,“它这么有资源,又这么努力”,创业公司很难像商学院教材里写的那样“以灵活与敏捷应战大公司的缓慢”。
中国的大象真的能跳舞。
去年冬天,阿里、字节射出反方向子弹
共同造就如今创业公司过山车轨迹的,是同时酝酿于去年冬天的两种大厂策略。
经历了2023年2月王慧文自掏5000万美元启动“光年之外”,到一批新公司涌现,再到光年之外突然被美团收购,AI大模型的融资水温本已由热转凉。
一位去年跟踪了4家大模型公司的投资人,曾“辛辛苦苦要到了”六小龙中某一家的份额,而到下半年,他认为大模型已没有机会:“年初时我见这些founder,他们还说一年就能追上美国。到年底,大家发现钱不容易拿到,人也挖不来。”
此时,阿里的激进投资,一举扭转了市场情绪。
去年底,阿里开始密切接触当时大模型公司中排位相对靠后的月之暗面。当时经过两轮融资,估值来到8亿美元的月之暗面已寻求新融资数月。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