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被寄予厚望。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星河动力、天兵科技、星际荣耀、东方空间、中科宇航都在文昌注册了子公司,显示出在此发射的意愿。目前,专供长征八号发射的一号发射工位已经正式竣工,二号工位正在进行建设,天龙三号计划在此首飞。我们期待海南商发能够加快工位建设,并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射支持。
海南商发一号发射工位(2023年12月29日,无人机照片)图自新华社
03.价格即是竞争力
最后,发射价格也是商业航天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公开信息,长光卫星批量采购了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5发火箭、单发3155万元,采购了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发火箭、单发19500万元。
结合两种火箭各自的运载能力,可以算出谷神星一号每公斤载荷的价格约10.5万元(500kmSSO)或8万元(LEO),引力一号的价格则是4.5万元(500kmSS0)或3万元(LEO)。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价格应当是卫星客户整箭、批量采购火箭发射的价格,这应当比单箭购买或拼车搭载更加优惠。也可以看出“大火箭”比“小火箭”便宜。
根据中科宇航官方口径,力箭一号的价格在约6-7万元人民币/公斤,蓝箭航天朱雀二号、天兵科技天龙二号尚未有公开价格信息。此外,各商业航天公司介绍未来计划开发的更大型运载火箭的单位运力价格,大都是以猎鹰九号作为技术样板。
国际商业航天中,除了SpaceX,其他商业航天火箭发射价格还很贵。SpaceX的报价是单发火箭6700万美元,按近地轨道22吨计算,LEO单位价格不到3000美元/kg(约2.1万人民币/kg)。美国另一家火箭公司RocketLab的电子号运载火箭,单箭750万美元300kg载荷,每公斤载荷发射要2.5万美元(约18万人民币/kg)。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商业航天的发射价格并不高,如上述公开信息中引力一号最优价格已到3-4万元/公斤,随着各家后续更大运力的型号推出,其价格与猎鹰9号齐平并不是难题。更乐观地估计,依托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未来国产大运力可回收火箭,很可能会比猎鹰9号可回收版更为经济。
04.点兵:有困难的和可期待的
蓝箭航天
成立于2015年,是目前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商业火箭公司中唯一还在从事轨道级运载火箭业务的公司,2023年高歌猛进,成功发射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蓝箭航天的火箭厂房、试车台、发射工位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技术路线具有前瞻性。
难点是长期技术路径和短期盈利能力的权衡。正如上文所说,蓝箭朱雀二号1.5吨运力还不够承接未来3年主流大规模组网发射任务的订单。未来两年,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是要并行研制朱雀二号改进版(4吨运力)、朱雀三号,还是做出技术型号上的取舍,这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待2024年,蓝箭能发挥自建厂房的优势,发射更多的朱雀二号。
星际荣耀
成立于2016年,2023年旗下的双曲线一号成功复飞,但激起的水花不大,毕竟类似型号中已有谷神星一号的稳定发挥。星际荣耀2023年的另一工作重点是双曲线二号垂直起降试验,此外,年底进行的JD-2发动机的热试车是其液体火箭双曲线三号的重要进展。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火箭成功入轨的民营火箭公司,目前星际荣耀的星光似乎略显暗淡。公司在2024年,甚至到2025年,都很可能只有300公斤运力的双曲线一号能提供发射服务,这很可能导致他们错过卫星发射市场的快速增长期。星际荣耀目前也积极投入可回收技术的研制,这是一张可能实现翻盘的牌,但预计在2年内实现还较难。
深蓝航天
成立于2016年。不同于主流的“先入轨、再回收”的技术路径,深蓝航天的路径是“先回收、再入轨”,这种路径像是专注于攻关技术的科研团队,容易忽略技术研制跟市场和应用的结合。2023年,深蓝航天一直在进行整机试车和星云-1号可回收着陆支腿等技术的研制,并计划2024年底将在海南商发开展火箭回收及入轨发射回收。
考虑星云-1号运载能力LEO为2吨,且回收需额外保存燃料,从而对运力有较大折损,基本可以认为星云-1号是为研制可回收技术而开发,并无太多实际的载荷发射能力。但星云-1号若是完成可回收技术的研发,也将是中国商业火箭领域的重大突破。
星河动力
成立于2018年。2023年,星河动力的发展可以说是稳、高、快。依托旗下谷神星一号的稳定发挥,星河动力算得上是真正完成了商业航天的运营闭环,实现了批量化生产、高密度发射、高质量交付。2024,期待智神星一号能够成功发射。
美中不足的是星河动力的火箭偏小。谷神星一号运载能力为300公斤,智神星一号立项较早,规划运载能力仅为5吨,和其他公司同期型号相比小一个量级,对应单箭收入体量也较小。但商业火箭作为一个另类的物流行业,既要大货车,也要面包车。因此,参考Rocketlab,预计星河动力靠着稳定发挥,也将在中国商业航天占据一席之地。
中科宇航
成立于2018年。2022年7月力箭一号首飞成功,2023年6月发射了力箭一号遥二,24年1月预计执行遥三任务。从1年1发到半年1发,发射频次正在缓慢起步。
力箭一号与捷龙三号比较相似,运载能力均为1.5吨左右。然而捷龙三号已经实现了海上便捷发射的模式,而力箭一号发射还需要从广东转运至酒泉,在产品类似的情况下整体流程更复杂,难有优势,还需抓紧研制更大的火箭型号突出价值。
天兵科技
成立于2019年。2023年天龙二号首飞成功,是我国首个成功入轨的民营液体火箭。天兵科技在验证其入轨能力后直接将精力投入研发运力更大的天龙三号。目前看来,天龙三号的研制进度较快,非常值得期待。
天龙三号作为一款提升十倍运力的新火箭,多级并联技术、增压输送技术等诸多技术难点需要克服,要切实实现其运载能力,可能还需一些时间。
东方空间
成立于2020年,旗下首款火箭引力一号计划在2024年1月份发射。引力一号具备4.2吨运力,是国内首个达到4吨级的民营火箭,商业应用价值高。
在技术上,引力一号是国内民商火箭中首个采用助推分离技术的,也是国内海上发射火箭中最大的,研制团队的思路显得较为清晰、创新,避免了在百公斤级和一吨级火箭重复造轮子。如果首飞成功,考虑其成本优势,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若首飞不成,参考蓝箭复飞,则还需半年以上时间才能形成入轨能力。
小结
总的来说,2024年,国内民营火箭将有望形成更丰富的运力梯队(引力一号、天龙三号、智神星一号),更实质性服务于我国商业发射市场,进一步显现其在国家航天事业中的作用。
SpaceX用6年时间实现首款火箭发射,8年射成猎鹰9号,13年实现可回收,到现在研制星舰,每次都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
我们需要承认,中国民营火箭企业们与SpaceX的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但不用灰心的是,国内谷神星一号、天龙二号、引力一号等均在3年左右研制成功,存在一定后发优势。预计未来更大火箭和可回收技术的研制,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也能够取得更快的进展。
让我们一同祝愿中国商业航天2024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