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突破,综合参数大幅跃升。其总设计师钟武律曾撰文提到,要实现核聚变,原子核的温度要超过1亿度。达到该温度后注入燃料,即可发生大规模聚变反应,这次实验的成果意味着,具备开展燃烧实验的基本条件了,这个门槛已经迈过去了。
2
迈向商用
合肥的突围,不仅停留在其擅长的科研阶段。
钟武律此前在采访中表示,可控核聚变要实现商用,要走过大约6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理的探索,把原理走通;第二阶段就是要开展规模实验,要得到大量的数据,获得一些规律;第三阶段就是要开展燃烧实验,实现聚变反应、获得聚变功率;第四阶段是要建造实验堆;第五阶段是示范堆;最后就是商用堆。
在他看来,全球目前正处于燃烧实验到实验堆过渡的阶段,而对于中国来说,首先得开展燃烧实验、获得聚变功率,下一步要建造聚变堆,开展相关工程技术的验证,来支撑在本世纪中叶实现聚变的商用。

位于安徽合肥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正如钟武律将实现核聚变比作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挥之不去的是一个“50年魔咒”——每次论及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答案总是“还剩50年”。
被当地媒体多次提及的是,2021年,一场后来被称为严肃意义上“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转折点的沙龙,在合肥中国科大1958咖啡馆举行。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可控核聚变在将来50年内是否有商业化的可能?”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