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商业化目标很快便被纳入官方规划当中。
2023年,安徽出台《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2022—2035年)》,确立核聚变开发应用实验堆、工程堆和商业堆“三步走”发展战略。
其中,BEST将在2030年前完成发电演示验证,2030年将建设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2040年前后,以商业化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联合产业链企业,开展更高聚变功率的商业堆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CFEDR被认为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原所长李建刚院士在今年接受采访时指出,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完成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之间的技术过渡和工业实践,演示聚变能持续大功率、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可行性。
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聚变科研工程,由35个国家合作在法国南部建设,我国经过数年艰难谈判,于2008年开始全面参与该计划。
按1985年提出倡议开始算起,该项目已推进40年之久。根据2024年路线图,计划2036年实现全磁能运行,2039年启动氘–氚燃料实验运行。
相比之下,随着合肥对CFEDR的推进,有可能率先完成示范堆的建设,实现更快一步迈入商业化。
3
赛道突围
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也开始抢抓商业化赛道。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5亿美元,2024至2030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4%,市场潜力巨大。
面对即将迎来的商业化“奇点”,已有企业提前布局。以美国为例,早在2023年,美国氦核能源公司宣布,其核聚变发电站将从2028年开始向微软公司供电;联邦核聚变系统公司也与谷歌签订了类似协议,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前半期建成发电站。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